《鬼滅之刃》:從黃昏、子夜到黎明——找尋持續前行的動力【第四章-《鬼滅》當中的角色群像-第2節 燃燒自身,點亮他人——令人崇敬又憐愛的煉獄杏壽郎】

圖為《鬼滅之刃8》封面圖,來源為網路書店商品圖。版權為臺灣東立出版社。

本篇前言說明

這原本是比較後面的章節內容,不過因為提前寫完了,就先放到網誌上。

每篇《鬼滅》角色的個人解析文章都會附上以下說明文字。這是我理解故事人物的路徑與方式:
在描述與推想上我會盡量以原著漫畫、動畫以及官方公式書當中呈現的訊息為主。然後去敘述自己看到的角色面向以及為何會被感動。過程中,可能會有部分援引一些涉及心理學、創傷或哲學的資料。我的理解都是建立自己閱讀過的書籍。這些書籍我在挑選上有一些標準,作者大都是專業領域的研究者或醫師。不過,任何人——不論是外行人如我或專家,都有可能有各自的偏誤、理解錯誤、疏漏、知識過時等情況,無法盡善盡美。
我所描述的是個人解讀的文本中角色與自身生命歷程的連結。僅是眾多可能中的一種面向。如果這些隨手整理的文字或故事本身能帶給他人寬慰、舒緩與力量,那很美好。但如果有緣的讀者朋友們在真實生命有些狀況,希望還是盡可能依實際情形去多方尋求合格且專業的人士協助。


第四章 《鬼滅》當中的角色群像

第2節 燃燒自身,點亮他人——令人崇敬又憐愛的煉獄杏壽郎

雖然煉獄杏壽郎現在大概是《鬼滅之刃》最受歡迎的角色之一,但最初在我眼裡,杏壽郎是個很奇怪的角色。他在故事當中的對話節奏、反應有點讓人摸不著頭緒(動畫中,因為有聲優的聲音表演,雞同鴨講感更加明顯)。
加上最開始於柱集合會議上,他還一臉爽朗又俐落的表示應該要處決違反隊規存在的禰豆子。讀者與觀眾看過竈門兄妹在那田蜘蛛山戰鬥中展現的感人羈絆後,一時間大概很難對這個角色有好感。
後來九柱正式與主公開會,煉獄杏壽郎倒是又在討論到隊員素質時,讚揚了面對「鬼之十二月」的炭治郎。直到無限列車篇章中,杏壽郎正式登場。乍看之下,這人很開朗又很熱情。在主公曜哉針對禰豆子一事下達裁決後,他也不會排斥立場不同的炭治郎,但對話間好像又少根筋。然而他在戰鬥的時候又顯現出極為出色的判斷力、領導智慧與實力。

關於杏壽郎最讓我感到微妙的部分,就是下弦壹.夢靨派出人類刺客潛入主角群夢境後的畫面。根據故事設定,在人類夢境的邊緣就是潛藏精神核心的潛意識地帶。而那個潛意識境界與精神核心所呈現的視覺形象每人各有不同。
例如,主角竈門炭治郎是清澈如鏡面的一片淺水,相連著遼闊無邊的藍天。然後其精神核心就像太陽般發光又溫暖,與角色心胸寬大、溫柔又坦率的性格相襯。最初看漫畫時,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炭治郎深具感染力又美麗的內心世界。
但杏壽郎的潛意識卻是一片烈焰不斷燃燒的荒蕪大地,其中他有著少見的紅色精神核心。在動畫電影中,這段視覺效果顯得更加強烈。
明明杏壽郎在回憶夢境中遭到父親言語打擊後,面對弟弟仍展露笑容並鼓勵對方。炭治郎也聞到他身上正義感強烈又懂得照顧他人的好人氣息。那為何他的精神深處,會有那種荒涼又嚴苛觸目的潛意識世界?相較於炭治郎身上的呈現,這在人物塑造上不會很矛盾嗎?

當然,就算不管這些小細節,最後還是會被故事情節與人物表現感動。因為這位炎柱大哥用自己的生命守護在場所有人及後輩。直到最後,杏壽郎仍在安慰並鼓勵炭治郎、伊之助這些年輕隊員,且掛心著家人(包含對自己跟弟弟很冷漠的父親)然後才於已逝母親的身影還有稱讚中含笑而逝。當我二刷電影,依舊是哭著走出影廳。


後來我陸續上網查找關於角色的討論,並聽了一些Podcast節目討論。其中有幾集是心理師海苔熊跟來賓對《鬼滅》角色的分析。但我不太偏好該節目中的解讀方式。
當然,從心理分析層面來看,杏壽郎面對了父親的否定還有幼年時母親給予的期許,再加上照顧幼弟的長男責任感等。觀者可以擷取這些情境,用戴著「面具」等學術用語分析之。
但這位現任「三百億之男(日本電影票房金額)」為何如此觸動人心?觸及到我心靈的到底又是什麼?閱聽者能否更貼近作品脈絡去細看這個角色呢?
我意外在某本書中看到一些我認為的可能線索。

最早,我因為另一名角色「栗花落香奈乎」想找一些關於童年受虐的背景資料。受惠於網路書店的相關書籍推薦系統,我在目標書籍之外,看到另一本書——《童年情感忽視:為何我們總是渴望親密,卻又難以承受?》。此書被認為是提倡「童年情感忽視(CEN)」議題的心理學經典。
以下我想稍微簡介一下這本書的內容,因為我認為書的內容跟理解《鬼滅之刃》故事中的眾「孤兒(Orphan)」多少有關(如對《鬼滅》角色呈現的榮格孤兒原型有興趣,請參閱第三章第2小節)。


這本書的作者鍾妮斯‧韋伯(Jonice Webb)是位臨床心理學博士,其在臨床治療與研究上都有相當優異的表現。她在著作導論中描述了一項很有洞見的觀察。每個人的童年應該都有不少回憶。這些回憶可能包含很美好的部分,也有令人難過的片段。但書中所描述的卻跟上述之童年記憶無關。

事實上,它(指這本著作)並不是關於你的記憶或是任何發生在你童年的事件。這本書的寫作動機,是為了幫助你覺察那些在你童年時期「沒有發生」的事情、那些你「不記得」的事情。因為和你所記得的事情比起來,那些沒有發生的事情,對於形塑你成年的面貌有著同樣重要、甚至更為強大的影響力。

鍾妮斯‧韋伯《童年情感忽視:為何我們總是渴望親密,卻又難以承受?》,橡實文化。出版社文案。

不是已知、已發生的事,而是如同全家福照片的留空背景、某些沒有發生卻又存在影響力的事。這段話讀來彷彿是在討論哲學中的形上學。
具體而言,書中描述了表現出某些行為特質的人。這些人可能外表很正常,甚至十分優秀,但他們的內在可能時常感到空虛、對人際關係有疏離感、自我苛責、反依賴。實際生活層面中也許有著與他人交際、發展親密關係上不是很順利,或是生活缺乏紀律等困擾。

作者整理出10種行為特徵(以下摘錄自出版社文案):

  1. 空虛感:常覺得自己像個局外人一般,格格不入。
  2. 反依賴:在親近的關係裡會感到不自在。
  3. 不切實際的自我評價:放大自己的缺點,覺得自己不如別人。
  4. 虧待自己,把同情心留給別人:對自己比對別人更嚴苛。
  5. 罪惡感與羞恥感:認為如實表達情緒是軟弱的表現。
  6. 針對自己的憤怒與自責:對自己有種厭惡的感覺。
  7. 極力想隱藏真實情感:覺得一旦深交,別人就不會喜歡我了。
  8. 無力滋養自己和別人:不喜歡需要別人,也不喜歡被別人需要。
  9. 缺乏自我紀律:做事常拖拖拉拉、雜亂無章。
  10. 述情障礙:無法覺察、瞭解、表達自己的情緒。

韋伯博士將這些看起來很發散,不太有明顯因果關係的行為徵兆,用名為「童年情感忽視(CEN)」的線索串聯。
她表示,世上沒有完美的父母,也沒有完美的童年。並認為父母「愛孩子」和「感受孩子」,這是截然不同的兩件事。對孩子在物質條件上照顧周全的爸媽,也可能有忽視孩子情感需求的行為。視情節嚴重狀況,會使孩子留下陰影,且在未來表現出上面羅列的行為與感受。

書本也透過案例整理出12種情感失能的父母類型(這12種並非絕對,可能會混合呈現):
(以下摘錄自出版社文案)

  1. 自戀型父母:充滿了優越感,要求孩子表現完美,不能丟父母或家族的臉。
  2. 權威型父母:期待孩子按照父母的規定行事,都是「為你好」,不要問為什麼。
  3. 放縱型父母:未盡責地為孩子提供限制或規範,不敢對孩子說「不」。
  4. 活在憂傷裡的單親父母:因離婚或喪偶的情緒風暴,而無力關注孩子的情感需求。
  5. 成癮型父母:正常及不正常時判若兩人,孩子無法預測下一刻父母是哪個面貌。
  6. 憂鬱型父母:沒有足夠的精力或熱情來教養孩子,不是顯得暴躁就是悶悶不樂。
  7. 工作狂父母:生活重心都在工作上,沒時間去注意孩子有什麼需求或感受。
  8. 需照顧特殊家庭成員的父母:家中有重病的人讓父母分身乏術,無暇關心孩子情緒。
  9. 成就與完美導向型父母:不斷給孩子壓力,逼迫孩子達成父母想要的目標。
  10. 反社會型父母:反社會者的特徵即是本身沒有罪惡感、缺乏同情心。
  11. 身兼父職或母職的孩子:強迫孩子表現得跟大人一樣,孩子甚至要照顧父母。
  12. 為孩子著想但缺乏自覺的父母:一廂情願地對孩子好,卻忽視了孩子的「感覺」。

不過,作者並非想責難或給父母一套分數標準。因為這些照顧者本身可能也有相似的傷。這本書更著重在如何辨識童年情感缺乏的徵兆,以及可能原因(那些難以一眼看出或記憶的童年留白),並試圖修復傷害。


讀完書重新回看《鬼滅之刃》對很多人物的表現似乎就比較能理解了。在煉獄杏壽郎悲壯光燦的犧牲中,也有小小的灰暗細節更讓人對此角色可能擁有的層面而心疼。

劇場版動畫中,在大家中了夢靨的血鬼術之後,觀眾看到主角炭治郎在夢中回到了魂牽夢縈的家鄉,並見到仍然在世的弟妹。隨著炭治郎忍不住大哭道歉、斗大的淚水不斷滴落,觀者才再次意識到主角對已逝家人的思念與愧疚有多深。
在滿臉淚的炭治郎隔壁,陷入沉睡的杏壽郎則是皺著眉頭。動畫在視覺呈現上的效果很好,用了鬼殺隊一行人漸漸沉入深水之中的意象,來表現他們墜入更深層的夢境與意識中。

在此之前,故事閱聽者對「煉獄杏壽郎」這個角色認識很有限,甚至他在初露面時還不太討喜。可能會知道他們家族歷代都有人成為炎柱,而杏壽郎也是實力高強的人。但當我們第一次深入這個角色,看到的是他正端坐在父親的臥房門邊。
動畫細膩的分鏡讓這段故事表現出更強的張力。
夢裡,杏壽郎的意識還有點疑惑為什麼自己會在這邊時,我印象中他在電影畫面中呈現側臉下半部的特寫。觀眾能看到他微笑著在說話。然後杏壽郎想起來,他是來跟父親報告自己成為鬼殺隊中的炎柱。
突然,夢中的父親開口了。他冷冷的否定兒子,同時也嘲諷即便成為炎柱又能如何?父子倆人終究無法成就任何大事。
聽到父親的話,畫面中杏壽郎的側臉頓時收斂了笑容。
這個鏡位我覺得設計的很好(如果沒記錯的話)。此時的「人物側面」這是觀眾視角(畢竟那一幕的實際角色只有父子二人),亦或是杏壽郎看著夢中的自己呢(人在夢裡也可能出現多重視角)?也許杏壽郎老早遺忘了這瞬間的小細節,或只是壓在心底深處沒有特別去想起。不管如何,當這一幕再現時,我們好像就看到角色在其故事生命中,情感需求失落的一瞬間。再加上父親始終沒有回頭、頹喪又毫無交流感的背影,明明尚有家人健在,杏壽郎讓人看起來彷彿掉入孤寂,成為孤兒。

隨後,透過杏壽郎的獨白回憶,我們知道他的父親——煉獄慎壽郎曾經也是受人景仰的炎柱。不但充滿熱情,還會指導他們兄弟武藝。然而從某日開始,他卻突然完全放棄當名劍士,並窩居在家以酒度日。
另外,他還有一名弟弟千壽郎。比起後來也成為炎柱的大哥,千壽郎更顯得年幼、不安且內向。母親早逝加上父親無法給予關照,身為長男的杏壽郎肩負起照顧弟弟的責任。他直率又溫柔的告訴弟弟,今天成為炎柱也無法獲得父親關愛,但自己不會因而失去努力的熱情。而千壽郎作為弟弟可以依靠哥哥,然後去找尋理想的目標。即便這條路可能會很寂寞還是要保持心中的火焰。

當他導引弟弟發展自我的同時,某方面也意味著,杏壽郎應該曾經希望透過成為炎柱來改變家中的現狀吧。但他期望的究竟是什麼呢?這倒是很值得再細想爬梳。


故事作者吾峠呼世晴/鱷魚老師後來有畫了一篇名為〈煉獄零卷〉的特別短篇(日後預計收錄在《鬼滅之刃公式資料手冊 第二彈:鬼殺隊最終見聞錄》當中)。這是描繪杏壽郎少年時期的前傳故事。故事開頭,即是父親對兩名兒子能力否定的話語。
「你跟千壽郎都沒有才能,別痴心妄想了。你無法成為炎柱。」彼時慎壽郎尚且身披象徵炎柱的火焰羽織。
當時的杏壽郎則穿著一般鬼殺隊成員的隊服。根據他後來向弟弟表示自己要去出第一次任務的對話,杏壽郎才通過入隊測試不久。他最開始也應該是在跟父親報告準備出任務的事情。
「沒有受萬人稱頌、無可挑惕的才能,就連仰望夢想的權利都沒有嗎?那些不具備出眾才能和力量之人,他們為實現夢想而付出的努力,以及想要幫助某人的決心都是毫無價值的嗎?」對比母輕曾經給予的鼓勵,年少的杏壽郎聽到父親貶低弱者的話語,心中浮現疑惑。

所謂「炎柱」是什麼呢?
是能力最出類拔萃的劍士,地位崇高的領導者。父親的背影彷彿如此訴說著。

當景仰大哥的千壽郎一面道別,一邊大喊著自己想要成為和哥哥一樣的人。這讓杏壽郎回憶起入隊測試當時,他拯救了同期的受試者。可能因為煉獄家的髮色很醒目、傑出者眾,其他人似乎知道他是炎柱之子。同期隊友感謝杏壽郎相助之於,也仰慕他的強大、希望與他一同努力滅鬼,守護他人。
「嗯,一起加油吧!」原本接著要回應的杏壽郎稍微遲疑了一下,才說出這句話。
因為對方用顫抖的手握著因鬼折斷、殘缺的刀刃,臉上還有方才恐懼的眼淚。
「平常能說出口的話有瞬間停滯了。因為不知為何,他看起來好像會死。」
閃過這種念頭的杏壽郎心中大概很迷惘吧。是否就如父親表現出來的那樣,面對言行讓人作嘔的惡鬼,只能靠強大的才能去斬殺壓制?前一天還有說有笑的同伴,隔晚可能就變成了冰冷的屍體。越發冷漠的父親是否只是不希望兄弟倆死去呢?


作為讀者,我們也跟杏壽郎一樣難以確認這位父親真正的想法與心境。
不過,根據慎壽郎過去的樣子來推想,他應該也是能力高強、備受肯定的領導者。不過,他表現出的挫敗感應該非一朝一夕造成,而是源於持續不斷的累積。

絕大多數的鬼會豪不猶豫的掠奪他人生命。面對近乎永生的鬼,人類太脆弱了。就算今天沒有被殺,也會死於其他原因——例如疾病。
從日本戰國時期以來,鬼殺隊不斷奮戰至此,但這一切真的有盡頭嗎?
光從一件事就可感覺到這份志業的處境之艱難:下弦之鬼夢靨的死前獨白曾提及,百年來,上弦之鬼都沒有更替。
他們究竟殺了多少隊士和優秀的「柱」?
這一代死去了,傳到下一代、再下一代⋯⋯真的能結束一切嗎?
領導鬼殺隊的產屋敷曜哉在年僅四歲時就繼任當家主之位。他的父親、也就是前主公因為精神脆弱而自殺。日後,產屋敷曜哉的繼承人同樣也要用最快速度放下親人的死亡,接著去執行自己的任務,貫徹信念。

煉獄家跟產屋敷一家同樣是源遠流長的家族。在漫漫的傳承時光中,若有懷疑產生,信心與信念是否就會在殘酷而巨大的命運面前潰散呢?我想這些都是可以想像的處境。
也許煉獄慎壽郎心中漸漸累積了無力感與質疑。這跟他原本的責任有很大的衝突。身為柱卻將目光與心思從關照、領導他人轉向自身。當他面對其他隊員、同僚、主公以及兩名積極向上的兒子,可能更加深了心中的挫折感。

面對猶如薛西佛斯眼前巨石般的打擊,有一條比較直覺的思考路徑——「力量」。只要變強,就可以將阻礙剷除、報復仇敵或達成願望。
《鬼滅之刃》故事當中,很多鬼都是如此思考,甚至不少人類也會這樣想。
當原名繼國巖勝的上弦壹.黑死牟還是人類時,就很渴望贏過受諸神眷顧的天才劍士、也是他的雙胞胎弟弟——繼國緣壹。於是他在鬼舞辻無慘的勸誘下走向鬼途。上弦之參‧猗窩座在人生中僅有的幸福被摧毀後,也非常執著於對力量的追求。
讀者透過後續炭治郎帶著杏壽郎遺言前往煉獄家拜訪的情節,亦可以察覺慎壽郎對力量的偏執(或作為逃避的藉口)。像是他先聲奪人,認為可能是日之呼吸(眾呼吸術的起源)繼承人的炭治郎是來看更次等的炎之呼吸笑話。不但出口羞辱已逝的長子是因為能力不足才死去,還責罵因兄長過世而傷心的千壽郎。
這實在是非常悲哀的一幕。


如果看到更後面的情節,讀者會發現被稱為百年難得天才的繼國緣壹,其生命卻累積了許多哀愁。即便他能力強大,也無法一口氣打敗鬼舞辻無慘;自己的哥哥成為鬼;妻子與尚未出世的孩子,在他短暫出門找產婆時遭鬼殺害……但竈門炭治郎的祖先炭吉與其溫柔的家人,卻安撫了繼國緣壹空虛的心靈。於是緣壹將擊退無慘的劍術與日之呼吸轉換為「火之神神樂舞」連同自己的耳飾託付給竈門家。如此,就算自己哪天死去,依舊能透過傳承這份心意來守護他人。

相對於「力量」,守護與傳承的心志就是面對命運巨輪時,更隱晦且漫長的另一條路。這是鬼殺隊領導人產屋敷曜哉選擇的路:是這一代的九柱、炭治郎與珠世小姐等人選擇的道路。亦是煉獄杏壽郎在第一次任務過程中領悟的方向。

面對眼前能力強大的鬼嘲笑先前死去的其他隊員,少年杏壽郎卻陷入苦戰。但他發現同伴在死前用手勢擺出暗語,提醒之後趕來的人有關鬼的情報。
因為那人相信後面會有伙伴接替自己去拯救無辜生命。
瞬間,杏壽郎心中的迷惘被驅散了。
「為守護某人性命而傾盡全力戰鬥的人,是如此惹人憐愛。純粹而率真的心意無關乎才能,亦不是為了贏得他人讚頌。」這些隊員不是因為能力太弱死去,而是為了他人選擇向前。人類的生命十分脆弱卻又充滿無限可能。鬼殺隊的任務就是去保護無辜之人,讓他們未來的人生之路不要被鬼截斷。
「多虧大家才拯救下一條生命。謝謝你們為了守護身外之人奮戰到最後一刻。也謝謝你們幫助我。」煉獄杏壽郎一面安撫存活下來的孩子,一邊對著死去的同伴在內心說著:「但願有一天,我也能成為像你們一樣偉大的人。」


所以煉獄杏壽郎心中對「炎柱」的定義大概跟父親的認定不一樣。這也是杏壽郎不喜歡猗窩座、也對變成鬼毫無興趣的原因。明明他有著連鬼都敬佩的強大精神力還有身體能力,卻對他人生命懷有深厚的敬愛之心。
「這裡的任何人都不會死。」當杏壽郎面對百年來無人能擊敗的上弦之鬼說出這句話,便是建立在他選擇付出生命去實踐。
在那一剎那,沒有任何規章任務的驅使,也不是要去彌補誰的缺失。在明知前方有死亡命運的情況下,他自願站出來守護心中珍貴的事物,因而展現出超凡入聖的自由意志與神性。


煉獄杏壽郎這個角色除了讓觀眾還有劇中其他人物感到崇敬,他自身也是令人憐愛不已的溫柔之人。
回歸到角色在故事中的生命歷程觀之,杏壽郎在堅強開朗的外表下是名為人著想的好孩子。
他在夢中重回父親房間報告的一幕,在我看來也許是個轉折點吧?若他能懷抱著不同的想法成為炎柱發光發熱,也許能拯救沉陷於「力量」陰影與虛空的父親。但那一瞬間,杏壽郎卻仍舊無力改變父親。一直要到他死去後,他的父親才真正脫離了執著於力量的魔障束縛。

如果今天他的父親能早早重新振作,杏壽郎應該仍會是個好大哥,但感覺可能會更快樂一些。大概就跟他原本的繼子(徒弟)甘露寺蜜璃一樣,成為充滿愛、更加閃閃發光的溫暖青年。
故事中,杏壽郎跟甘露寺蜜璃兩人都食量很大、吃很多,我覺得也有一點隱喻的味道。
在《童年情感忽視》書中,作者曾用了「滋養」一詞。有嚴重童年情感忽視問題的人,多半容易感到內心空虛。他們無法在情感上滋養滿足自身,也很難去關照他人(或也有可能對他人寬容有愛,但卻對自身苛刻)。這樣的心理問題可能也會延伸表現在實際的飲食層面。
杏壽郎與前繼子蜜璃都時常對他人懷抱著滿滿關愛,飲食對兩人而言或許也兼顧物理外的能量補充。


在《鬼滅之刃》第二集公式書最新收錄的大正小道消息中,有寫到杏壽郎有點性急。除了飯吃很快、思考轉換速度很快(快到有時別人跟不上)、下結論的速度也很快。
鱷魚老師在一名像大哥一樣的角色身上,加入這些小設定很有趣。也許除了人物本身性格就比較熱情,如此急匆匆的行動方式可能也隱隱表現出杏壽郎太過苛求自己了。

一開始我覺得洋溢著有點誇張的積極、對話節奏又跳躍的杏壽郎頗為怪異。但如果從神經科學角度來看,好像又解釋得通。
人類腦中有著結構非常繁複的腦神經系統。為了增加效率,人腦會依據時常面臨的狀況刺激,發展出一套神經連結模式,並讓人體可以迅速做出反應。
在特別短篇漫畫煉獄前傳中,面對惡鬼的杏壽郎察覺到在戰鬥中的每一個選擇都會造成不同的結果。眼前的選項以及可以思考的時間亦非無限。另外在第一集公式書還有漫畫故事中,旁白敘述杏壽郎對危機有極為敏銳的覺察能力。為了避免自己陷入無法戰鬥的結果,原本應該陷入沉睡而無法動彈的他竟然無意識地出手制止刺客女孩。
從這些細節來看,杏壽郎大概非常投入於鍛鍊自己適應滅鬼戰鬥。但相對的,如果今天面臨的情況更改(例如變成普通社交),既有的神經連結模式所造成的行為反應可能就沒那麼恰當。


不過,杏壽郎又很能細微覺察他人的情緒,並照顧對方。遇到意見立場不同者也不會太在意,會很快就展現笑容。而且他也非常善於找到他人優點,並加以欣賞。在公式書第二集當中,有個小單元在描述每位柱對彼此的印象,還有整體相處融洽度。其中杏壽郎有著高達95%的好人緣,他對每位柱也是毫無保留的大力稱讚。
這種早熟又親切的特質貌似與他表現出的社交常識笨拙有點衝突。但加入他的家庭成長背景來看又比較能理解了。

在很多討論童年經驗的書籍會提到,孩子若表現出與年紀不符的早熟與善解人意,有時多少是緣於其照顧者某種程度的不足(物質、情感……)。
鱷魚老師在設定《鬼滅》故事人物時刻畫了不少細節,即便故事本體沒有演出,讀者也能試著去延伸想像。
在杏壽郎年幼時,其母親瑠火身體不佳,而弟弟千壽郎又更幼小。父親身為鬼殺隊上的炎柱,或許能陪伴的時間也有限。他大概從這時就開始學習照顧他人了。隨著母親過世,父親日漸冷漠尖刻,杏壽郎身上的責任應該更顯沉重。
但是,在杏壽郎那片空蕪焦枯的內心大地,卻有著母親死前給予的認同、連結與溫暖造就堅定的驚人核心,並具現化為熊熊燃燒不止的火焰。


在《童年情感忽視》一書中,作者利用「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來描述情緒健康的父母如何與孩子建立親子關係。

如果一個家長可以在孩子的嬰兒時期,有效地辨認出孩子的情感需求、並且滿足這樣的需求,就會在彼此之間形成「安全依附關係」,這樣的基礎會持續一生。這種最初的依附關係,是個人在日後構成正面自我形象的基礎,也是孩童時期延續到成年時期整體幸福感的來源。

鍾妮斯‧韋伯《童年情感忽視:為何我們總是渴望親密,卻又難以承受?》,橡實文化。
第1章 健康的教養與情感忽視的教養

作者進一步從依附理論的視角,整理出三種基本的情感技巧。

1.父母能夠對孩子感覺到情感上的連結。
2.父母能夠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將他看成一個獨特且獨立的個體,而不是他自己的延伸、財產或負擔。
3.運用情感連結和注意力,父母能夠充分地回應孩子的情感需求。

鍾妮斯‧韋伯《童年情感忽視:為何我們總是渴望親密,卻又難以承受?》,橡實文化。
第1章 健康的教養與情感忽視的教養

作者表示,當父母運用這樣看似簡單的技巧,便能幫助孩子認識並駕馭自己的本性,也能在親子間創造出安全的情感連結,伴隨孩子直到長大成人。他們就能以一種健康的情緒來面對世界,擁有快樂的成年生活。

如果父母對於孩子獨一無二的情感本質保持正念的覺察,他們就會養育出擁有堅強情感的成年人。

鍾妮斯‧韋伯《童年情感忽視:為何我們總是渴望親密,卻又難以承受?》,橡實文化。
第1章 健康的教養與情感忽視的教養

故事中瑠火跟杏壽郎的相處畫面不多,但卻十分動人。

「你知道自己為何生來就比他人強嗎?」
她先是透過提問的方式,一方面正視孩子的特質,另一方面也引導孩子思考。然後才告訴他,那是為了去拯救比較弱小的人。上天賦予才能與力量的同時,獲得恩惠的人也有去協助弱小的責任。
這份道德標準乍聽之下很沈重,也很不容易。但瑠火自知在世的時日不多,加上煉獄家在鬼殺隊當中的角色吃重,未來艱辛。瑠火對年幼孩子這樣高度的期許某種程度也是不得已吧。如果今天是個有餘裕的時代,應該也不至於如此。如果翻閱《童年情感忽視》的書中案例,會發現父母給予孩子適當的規戒,也是在幫助孩子去調適面臨未來的挑戰。而且從故事對話可以看到,當瑠火說出這段話的時候,亦是在肯定杏壽郎的能力與本質。

最後,瑠火將兒子杏壽郎主動拉過來緊緊擁抱。從杏壽郎原本恭敬的問答與互動方式看來,這個家族的相處禮節應該是比較嚴謹的。但這時瑠火卻又用很直接的行動表達情感。此外,她也誠實的告知孩子自己的身體狀況。
「能夠成為堅強又善良孩子的母親,我很幸福。」能說出這句話的母親是如此珍愛作為一名個體的孩子與他的本質。

除了記憶中彼此擁抱的溫暖之外,杏壽郎與媽媽之間還有層有趣的連結。先前在日本電影院欣賞劇場版作品時,會附贈一本特典手冊。根據裡面收錄了新的大正小道消息表示,煉獄家的孩子之所以會有火焰般的髮色是因為家族有個傳統:但凡懷孕的女性都要固定凝視篝火一段時間。
畢竟是漫畫故事,大家也可以先不論合理性。但煉獄杏壽郎身上確實有很多源自於母親給予的力量。


無線列車篇的故事到了尾聲,鬥志接近至高領域的杏壽郎用盡生命依舊無法打敗上弦之鬼。然而,卻有另一名角色代替觀眾找到了情緒出口。

「煉獄先生他沒有輸!他沒有讓任何人犧牲!是煉獄先生贏了!」炭治郎朝著急忙躲避陽光的猗窩座大喊出這些話,一邊悲痛的哭泣。聽到這些話還有哭聲的杏壽郎露出了寬慰的笑容。

在他人眼中,杏壽郎應該一直都是擅於照顧別人又能力高強的領導者。但在父親口中,他又被貶抑為毫無才能的人。而杏壽郎雖然有幼時母親的溫暖勉勵,但他應該一直用很嚴格的標準要求自身吧。在杏壽郎生命的最後一刻,卻有一名後輩少年明白他所選擇的道路,並為這樣的結局心痛流淚。

炭治郎大概是少數能屏去表象(能力、地位、外顯行為等),然後真正觸及煉獄杏壽郎內在的人。他高聲讚揚、認同了杏壽郎心中理念的價值。(這種明明跟對方不熟,卻能深入他人心中覺察理解、然後還進一步直球說出口的本領,便是主角炭治郎強大之處)。


杏壽郎在少年時希望自己成為守護他者奮戰到最後一刻的偉大之人。
「母親大人,我是否確實做到了呢?該做的事、該完成的事情都做到了嗎?」當他臨終前望著母親顯現的身影,仍然透過詢問母親的方式確認自身所為。
「你做得很好。」當母親瑠火溫柔笑著對他說出這句話,杏壽郎顯露出如小孩子般安心的笑容。
如今他做到了,甚至遠遠超出當初所想。
讓人崇敬又憐愛的煉獄杏壽郎,他其實一直都做得很好。


本篇後記與延伸書單

沒想到當初我覺得很奇怪的角色,如今成為我最愛的《鬼滅》人物之一。
我在他身上看到足以稱為神性的偉大,但也看到讓人憐惜的傷痕與過分努力。就連死前還要一再確認自己的行為夠不夠完善。因此,煉獄杏壽郎在我眼中比較不像是一位大哥哥。而是很溫柔善良又嚴以律己的好孩子(簡直好過頭了)。也幸好,最後炭治郎的話語和眼淚多少有安慰到他。然後他也在曾經給予溫暖之愛的母親影像中安心離世。
在現實世界中,任何人都不用像杏壽郎那樣行動或思考。那真的太困難了,也有點不健康。
但是,作為社會性動物的人類,只要活著就難免會與他人產生衝突。衝突可輕可重,有時可以像面對惡鬼般理所當然的反擊,但也有時要視情況將委屈吞忍進腹內。吞多了又可能會內傷,所以說活著真的很難。直到現在,我也還在學著拿捏。
當我看著個些故事與角色細節,為其流下眼淚,彷彿也伸手擁抱且認同了辛苦的自己。希望有一天能找到更適合的平衡。


  1. 鍾妮斯‧韋伯《童年情感忽視:為何我們總是渴望親密,卻又難以承受?》,橡實文化。
  2. 布魯斯.D.培理、瑪亞.薩拉維茲《遍體鱗傷長大的孩子,會自己恢復正常嗎?:兒童精神科醫師與那些絕望、受傷童年的真實面對面;關係為何不可或缺,又何以讓人奄奄一息!》,柿子文化。
  3. 另外我也推薦延伸閱讀一篇文章。作者是我很欣賞、又美麗的蘇菲公主。她對信念、命運與自由意志敘述的很動人。雖然是另一部電影《天能》。但我覺得有些點可以相互參照:「釀專題|《天能》: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

《鬼滅之刃》:從黃昏、子夜到黎明——找尋持續前行的動力【第四章-《鬼滅》當中的角色群像-第2節 燃燒自身,點亮他人——令人崇敬又憐愛的煉獄杏壽郎】” 有 1 則迴響

  1. 引用通告: 《鬼滅之刃》:從黃昏、子夜到黎明——找尋持續前行的動力【前言、第一章-緒論】 – 我與我共存亡

發表留言